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1)

展览现场

4月15日,在熊秉明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在该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展出熊秉明雕塑、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作品150余件,通过塑“己”、塑“人”、塑“物”三个部分展现他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2)

展览现场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看来,“熊秉明——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半个世纪了,带着母文化的营养土,在西方,接受阳光、雨露而长成参天大树。他自认为是 ‘一个生命的试验。’” 在他所涉猎的诸多领域中,深含着一种融合与超越的内质,他以诗性的雕刻、哲性的文字,以与古贤通息的书法、与西方现代主义对语的绘画,表现了永在、凝定的精神价值,深蕴的是故土文脉的沉厚与博大、渊深与温润。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3)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4)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5)

展览现场

熊秉明(1922—2002年),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之子。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生,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1962年起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设书法班,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2001年被授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熊秉明旅居法国50余年,是20世纪融汇中西文化,且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6)

展览现场

展览以熊秉明的雕塑作品为主线,以其创作的哲思为内在逻辑。“己”象征一种激励,它使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通过“塑‘己’”篇章,观者可以感受艺术家的“心”塑历程及其精神指向的整体责任和信念感召;“塑‘人’”篇章,呈现了艺术家对生命意象的挚爱、对生命本体的畅想;“塑‘物’”篇章,通过塑一“物”而化众类,看似平淡无奇之物,却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7)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8)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9)

展览现场

塑人,更是塑己。正如其挚友杨振宁在《孺子牛》的题词中这样写道:“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吴冠中亦有言:“其道也,是从东方渗入西方,又从西方再回到东方。”与其说这是对熊秉明作品的解读,不如说是对其塑“己”精神的认同。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10)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11)

展览现场

熊秉明为事、为艺、为学、为人皆散发出温润谦和、虚怀若谷的儒者人格气象,也体现了严整、缜密、追本溯源的科学精神。他以智慧和品格研究学问,体悟艺术;他以温和、宽容而厚意友朋。因此,他的文字与绘画、书法、雕刻,总是在千锤百炼的历练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正如吴为山在前言中写道:“当熊秉明先生的诗《心肝》中对于妈妈的呼唤向着穹隆远逝的时候,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于亲情的依恋,这种依恋烙印在他的雕塑《母亲》,饱含慈爱于沧桑之中;当熊秉明先生的雕塑《孺子牛》俯地的一刻,我们可以理解‘让牧童骑上’的奉献;当我们吟哦着《野草·墓碣文》中‘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的碣文,仿佛可以看到鲁迅所直面的惨淡人生。”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12)

展览现场熊秉明雕塑作品《孺子牛》

此次展览是继2019年“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之后,中国美术馆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再次回顾熊秉明的艺术。展览作品和文献来自熊秉明家属和杨振宁夫妇的捐赠。

据悉,展览将展至5月11日(周一闭馆)。

北京展览丨塑者归来艺术回顾展纪念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