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1)



十方:丁乙在西藏
Multi Verse , Ding Yi in Tibet 

策展人:旦增•阿旺江村

展期:2022年6月25日-8月14日
地点:吉本岗艺术中心,喜德林空间


艺术家丁乙的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将于2022年6月25至8月14日呈现,由藏族学者旦增·阿旺江村策展。展览不仅将首次披露丁乙以西藏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全新力作,还将精选展示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梳理艺术家“十示”系列作品的发展历程与全新动态。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2)丁乙,《十示 2022-6》,2022,亚麻布面矿物颜料、色粉、炭笔,200×200cm

“十方”展览缘起于2021年冬季,丁乙应邀赴藏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这是他继上世纪八十年代、2019年后的第三次入藏。以拉萨为起点,丁乙探访了白居寺、夏鲁寺、萨迦寺和贡嘎曲德寺等西藏壁画遗珍,最终抵达珠峰大本营。途中,他还与西藏文化艺术界人士深入交流。喜马拉雅地区的精神和自然无疑赋予了丁乙巨大的生命感悟与创作启迪,他回沪后首次尝试以蓝色作为绘画的主色调,并引入藏纸、矿物颜料等藏地绘画材料展开材料实验及实践。静谧深邃的蓝天、古老神秘的壁画、夜幕降临的珠峰,这些切身体验皆幻化为丁乙“十示”系列之中的视觉意象与景观。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3)

丁乙在珠峰大本营,2021年。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  摄影:万玛扎西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4)丁乙在西藏,上世纪80年代。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  ©丁乙

丁乙的访问与创作,也延续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汉藏文化艺术不断交流、共同发展的线索。上世纪中叶,吴冠中、吴作人、董希文等艺术家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回到内地举办边疆画展;70年代后,韩书力、陈丹青等艺术家或扎根西藏,或短期进藏、专题创作,不仅拓宽了西藏艺术的创作边界,也开启了内地绘画的“西藏热”。丁乙的西藏创作,赓续这一线索,并带来新时代的见解与表达。

借助双展场的互文形式,在吉本岗艺术中心和喜德林空间这两座充满历史记忆的藏地古建筑之中,无数个绘画最小单位的“十字”将不断迭代变幻,牵动出艺术家过往三十余年围绕“十示”所展开的创作苦修,从而带领观者抵达其艺术的精神腹地与“十方”宇宙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5)

丁乙,《破祭》,1985,布面油画,123×93.5cm

由藏族导演万玛扎西执导的同名纪录片将在展览现场进行展映,邀请观者跟随镜头的脚步,一同体验丁乙的西藏之行。展览同名画册将于展览同期推出,在丁乙的代表作及新作之外,画册丰富而翔实地收录了艺术家的展览访谈、策展人旦增·阿旺江村与著名学者钱文忠特别撰写的展览专文。旦增·阿旺江村认为丁乙的作品中交织了理性和神秘、艺术家的意志、在西藏的总体经验,“交待了天空和大地之间的秘密”。钱文忠亦表示丁乙“致力于精神世界的抽象表达”,其西藏主题创作选择以自然和文化为表达的场域,构建了独特的色彩话语和超越宗教的精神话语。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6)

丁乙,《十示 2003-8》,2003,成品布面丙烯,140×160cm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7)

丁乙,《十示 2010-3》,2010,成品布面丙烯,140×180cm
图片均由丁乙工作室提供  ©丁乙



关于艺术家 

艺术丁乙,首次西藏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图8)
丁乙,1962 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丁乙将视觉符号“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其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


丁乙的作品在全球不同机构和画廊广泛展出,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毕尔巴鄂)、戴姆勒当代艺术(柏林)、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广东美术馆(广州)、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香格纳画廊(上海/北京/新加坡)、泰勒画廊(伦敦/纽约),Karsten Greve画廊(巴黎/圣莫里茨/科隆)等。

 


/


关于醍醐与吉本岗艺术中心


“醍醐”创立于2014年,是西藏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机构之一,在拉萨、上海两地设立艺术空间。通过挖掘西藏传统精神、发现新锐艺术家、持续举办境内外西藏当代艺术展,醍醐致力于以当代语言表达西藏传统,推动西藏当代文化创新发展。


吉本岗艺术中心是西藏首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原建筑吉崩岗拉康始建于19世纪下半叶,依照藏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立体坛城结构建造,曾是拉萨古城地标,凝聚了西藏艺术、建筑、历史精粹。经政府修缮、醍醐艺术投入资金、力量进行保护性改造,于2021年7月揭幕,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家访问与驻留、公共教育活动等方式,推动西藏当代文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