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png





视觉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元行为”

展览总策划  杜鹏飞


“看”与“被看”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有“看”者必然存在“被看”者,“看”者同时也可能沦为“被看”的对象。“看”与“被看”是一切视觉艺术无法摆脱的宿命:“看”是视觉认知的起点,是视觉艺术创作的“元行为”,也是视觉艺术审美与评判的“元行为”。


艺术家通过“看”来认知世界、认知自己、认知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创作,并通过反反复复地“看”,来不断地推进这一创作进程,最终达成自我满足的“看”的结果,即一件完成的艺术作品。“被看”是“看”的共轭方,是视觉艺术作品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无论是被创作者所看,还是被任何其他人所看,完全没有“被看”到的视觉艺术品,等同于并不存在。而观者或评论家则通过“看”来认知作品、认知作者的意图、认知作品带给观赏者的主观感受,从而通过与自身既有知识体系的对照来达成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判断。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既达成了其艺术作品的“被看”,同时也在无形中达成其自身通过其作品的“被看”而“被看”。


“看与被看”,正是本次当代艺术展的主题。这是继2021年我们成功策划举办“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之后,时隔三年又一次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提名展”。也是本馆通过“以展带藏”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统的又一次积极举措。本次展览特邀13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组成展览。用不同视角展示当代艺术中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景观。作品将显示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向观众展示当代艺术具有的独特魅力。


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是举世公认的博物馆四大核心职能,而其中尤以收藏为至要,因为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石,是生命线。如何建构具有现代意识的博物馆收藏系统,就成为每一位博物馆管理者必须首先正视的重要命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幸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收藏系统,其长在于中国传统艺术与工艺,其短在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外国艺术与工艺。为了将清华艺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殿堂,显然需要下大力气补足短板,不断建构和优化专题性藏品系统,最终形成结构完善、特色突出的收藏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以及之后不同的当代艺术展览计划,逐渐丰富馆内当代艺术收藏体系,满足博物馆学术建设和展览需求,向广大师生、社会公众、当代艺术界和艺术爱好者,传递有思考、有美学、有语境、有关怀的当代艺术之音。





看与被看

本展策展人  徐  虹


“看与被看”作为展览的主题,想探讨的是艺术家与作品、作品与其对象的关系,以及记忆、情感、欲望、认知等现象如何通过视觉形式表达。一般来说,金色和太阳、向日葵、财富、生命活力、希望等意象相关;流畅的线条、舒展的笔触,令人想起水流和白云,神思飘逸精神追远,超凡脱俗之意就油然而生;而那些阴暗恐怖、令人窒息的物象,会导致心情紧张或愤怒,联想到野兽的血腥吞噬,以及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难爆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总之,“看”是人类感受和思考世界的通道,“看”产生“思”,“看”和“思”始终与我们的生存相关,我看我思,我思我在。


在激情、经验、知识、情感、趣味的鼓动下,“看”成为“看见”。所以“看”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艺术家在动态中创造形式,要让观众通过形式看到艺术开放的本质。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就是对看不见的、不可言说之物的创造性“言说”。


“看”和“被看”互相对应。它们既是视线的相遇,也是心理学的想象:“你注视深渊,深渊也在注视你”。“被看”也可以转化成“看”,即“它者”的始终存在,以反思“看”的正当性。“看与被看”就是互为存有。所以,当我们面对艺术作品时,不禁去想:艺术家看见了什么?为何这样去看?如此表达有何意义?于是开始想象关于艺术发生的事情,并为观看当代艺术作好准备。


我们用三个部分呈现13位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999.jpg

记忆中的“看与被看”(谌河、刘曼文、郭全忠、洪磊)

看是有记忆的,过去的痕迹与当下视线相交,并参与经验、理想和观念,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性相互渗透,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艺术家反映这些痕迹的作品呈现一种碎片式的反射,其中有形式和内容的印记,也夹杂着说不清楚的情感断片。吸引艺术家借题发挥的契机和动因,固然源自主题,更多时候可能是偶然一暼、瞬间发现、一种表情一种姿态的启发,或是氛围的感染……本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和记忆有关,而这些记忆包含了历史文化社会与个人经历。令人感兴趣的是,有时视角决定创作手段,有时手段也会引出新的观看方式。


02.jpg

王国维》 谌河

布面油画 80cm×60cm 2010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03.jpg

《四君子》 谌河

布面油画 130cm×160cm 2015年


04.jpg

《红颜——周璇》 刘曼文

布面油画 200cm×162cm2009年

05.jpg

《红颜——胡蝶》 刘曼文

布面油画 200cm×162cm 2010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06.jpg

《选村官》 郭全忠

纸本水墨 135cm×188cm 1999年


07.jpg

《情系西部》 郭全忠

纸本水墨 96.5cm×181cm 2010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08.jpg

《中国风景(火)》 洪磊

摄影 41cm×60cm 2003年


09.jpg

《南京长江大桥》 洪磊

摄影 半径50cm 2003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999.jpg

当下境遇中的“看与被看”(杨少斌、闫平、洪浩、翁奋)

“看”和“被看”与当下视域有关,它决定了你看见什么和忽略什么,并思考如何表达。所以无论何种看,都有“此在”的“现场”感。而“现场”不仅仅是“身临”,还有信息的流动交换,艺术家才能从中获得灵感。就像突然被照亮,照亮自身同时也照亮其中的场域。艺术家的“看见”也成就观众的“看见”,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看见了艺术家的“看见”。本部分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习以为常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时,我们是看不见的。艺术家会将它们“照亮”让我们看见。艺术家用他们的敏感、良心、认知、问题意识以及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的决心,照亮了我们。


10.jpg

《我是我的工具-华尔街 NO.2》 杨少斌

布面油画 240cm×320cm 2012年


11.png

《后视盲区》 杨少斌

影像 11分12秒×4屏 2006-2008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12.jpg

《我本是男儿身》 闫平

布面油画 180cm×200cm 2013年


13.jpg

《理想的明天》 闫平

布面油画 100cm×80cm 2012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14.jpg

《我的东西 结算2007(上)》 洪浩

摄影 150cm×270cm 2008年


15.jpg

《甜(下)》 洪浩

摄影 120cm×198cm 2008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16.jpg

《消逝的风景-1 (渔村被建成商业小区) 》 翁奋

摄影 150cm×268cm 2021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17.jpg

《消逝的风景-8(这个地方叫海山,我们家在那个地角落有个祖坟)》 翁奋

摄影 110cm×227.4cm 2022年



999.jpg

文化转换中的视线(顾黎明、纪连彬、于振立、李占洋、丁乙)

如何看待传统,是对现代文化转换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审视。艺术中呈现这一主题探索的作品不绝如缕,特别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将其视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艺术之路的关键。本部分的艺术家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前者是基于个人感情和经历,从个性色彩去探索新的形式,传统就是活着的源泉,艺术创作从这源泉中获取能量。后者可以看作一种理念,一种目标,一种决心,一种类似“乌托邦”的梦想。艰难的是,如何兼具传承和创造这两难的任务呢?


18.jpg

《马上秦琼之一》 顾黎明

布面油画 100cm×73cm 2020年


19.jpg

《秦琼》 顾黎明

布面油画 100cm×73cm 2020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20.jpg

《雪漫兴安》 纪连彬

纸本水墨 310cm×192cm 2021年


21.jpg

《三友》 纪连彬

纸本水墨 96cm×177cm 2021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22.jpg

《生日手记系列49号》 于振立

综合材料 80cm×100cm 1991年


23.jpg

《空始5号》 于振立

综合材料 90cm×90cm 2001年


24.jpg

《车祸(小)》 李占洋

玻璃钢 120cm×86cm×70cm 2001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25.jpg

《南山饭庄》 李占洋

玻璃钢 250cm×160cm×150cm 2006年


26.jpg

《十示2003-11》 丁乙

成品布面丙烯 140×160cm 2021年


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图30)

《十示-黑白3》 丁乙

丝网版画 180×120cm 2007年

艺术家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来自13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用不同视角展示当代艺术中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景观。作品显示出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向观众展示当代艺术具有的魅力。而作品和观众,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看”与“被看”现象,也将继续进行。






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4年3月16日-2024年6月12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 策 划

杜鹏飞

策 展 人

 

参展艺术家

 乙   于振立  曼文  

纪连彬 李占洋 杨少斌  

  顾黎明   郭全忠

 河 (按姓氏笔划排序)

展览统筹

王晨雅 孙艺玮

策展助理

葛秀支   刘木维  

视觉统筹

 

展陈及视觉设计

 

图纸深化

金京华

展览执行

孙艺玮   罗文昊

李永辉 丰静帆 商成光

刘 勇 李旭东  

宣传推广

孙大鹏 刘垚梦 周辛欣  

公共教育

    王玟惠 张瑞琪

英文翻译及校对

  韩天楚 朱彦熹

蔡宇洁 张钰淇 刘方舟

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